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為2.03億,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總數的98.1%。中國社科院數據顯示,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達3.05萬億元。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供應鏈金融從產業鏈核心企業切入,深入產業的上下游中小企業,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的范圍,擴大農業普惠金融的覆蓋面。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實踐方面,以新希望、大北農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依托核心企業的產業鏈優勢,通過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打造集產業、金融、科技企業為一體的“四流合一”的新生態,解決產業鏈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需求。
在我國涉農貸款已成為拉動信貸的重要領域之一。金融機構方面,央行8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47.1萬億,同比增長13.1%,增速比上年末高出2.2個百分點,為2018年以來的最高值。銀行來看,上半年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到5.3萬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境內、郵儲等行均為萬億級別。
四、綠色供應鏈金融“風頭”正起
5,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解讀: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陸續發布。在國家頂層政策對綠色產業定調下,綠色金融迎來發展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國家雙碳背景下,綠色供應鏈金融將供應鏈與綠色融合,能夠很好地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投資,減少碳及污染物的排放,更加注重產業鏈及生態體系的綠色低碳發展。
因此,在中央的號召下,江蘇、深圳等全國各地紛紛發布綠色金融專項行動方案,其中提出了推動綠色供應鏈金融發展,圍繞綠色產業發展,探索開展基于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綠色電力證書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
來源:貿易金融